繼續昨天的題目。林鄭這個自困在對己感覺良好的「所謂行政長官」能有什麼好主意?大家可以挖挖她當土發局長時,浪費了8億公帑的柴灣青年廣場,及相近地點,花了2億改建「柴灣工廠」為保育住宅,虛有其表兼不實用,可以說是不倫不類……真不明白她是如何上位的?




中産階層對香港政治環境的不滿已達歷史以來的頂峰!任你政府怎個否認,也是鐵改不變的實情!
現時西方各大國已對大部份香港人大開中門。林鄭若一意孤行,必定會加速導致香港各種科目的醫生流失!結果醫生缺荒惡化、篩選機制愈降愈低,更大量的中國醫生引入,變成是香港必然的將來:「醫療水凖與國內睇齊」!
有人敢否認的事實嗎?香港平均醫療水平絕對高於國內!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在昨天不是大談要嚴守落實一國兩制嗎?若香港醫療水平在回歸不到30年,就急速下降,那這個「一國兩制」最終令香港得益?還是黯然失色?

若香港在最重要的醫療制度下搞得「面目全非」,還有甚麼兩制活力?中聯辦亦難辭其咎!
昨天說過國際評級專家亦未必可信,那憑什麼來確定誰是「認可醫學院」呢?
公平的考試,是唯一的辦法!
不要整天說「新加坡也豁免醫生試」。新加坡是香港的老媽子嗎?祖國才是香港的母親呀!但想在母親中國的懷抱裡行醫,還是需要考試的!!!

在中國、英國、美國、澳洲執業,全部要通過考試、德國還附加德語考核。林鄭憑什麼不聽母親的話,走去跟隨新加坡?還說對祖國忠誠?
新加坡係妳林鄭老母?但必定唔係香港人老母!香港的母親是中國!!!

《編審有話兒》經常說,創作跟所有事情一樣,誰不懂得批評?Ban橋係人都識,阿媽都識,最寶貴是批評後的建設!這才是真正創作人的態度!有建設才能夠真正去討論優缺……光是罵有個屁用?
考試是必需的、卻可以作出變通!《編審有話兒》在新建議作出一個修改的提案:
○第1項、「由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來評定『認可醫學院』的凖則」
眾所週知,醫委會成員包括醫生、非醫生、行政委任、病人組織各方組成,甚至連消委會也有委任權!可算是一個香港人信任的組織。
「香港醫生執業試」一直由醫委會全權負責,沒有人懷疑它的專業判斷。但這並不代表不需考試。祖國也需要執業試,何來豁免的理由?
至於是不是永久居民根本不重要,只令人有「專為中國合身訂制」的錯覺!
○第2項、「引入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必須能以粵語正常溝通,並要在「醫生執業試」第二部份 : 『醫學英語技能水平測驗』」取得合格成績。
這道理簡單。在我們的母親祖國,當地註冊要不要懂得普通話?香港若引入只懂得英語或普通話的醫生……難道只為懂英語、又或普通話的人士服務?那些土生土長、既不懂英語又不懂普通話的群眾就沒份兒?
要先通過「醫學英語技能水平測驗」更加順理成章!香港醫療建基於英語體制,所有藥名、醫療報告、專業術語全用英文。你政府請一個只懂用中文的醫生,與請一個只懂用日文的醫生根本沒區別!不懂醫學英語,起始就難以融入香港的醫療環境!
○第3項、「取錄後的非本地醫生,只能獲得一年的有限註冊,在公營醫療機機工作及由醫委會監察,能否勝任。每年由醫委會考核合格後,逐年批准註冊更新,總共以 5年為限。」
○第4項、「取得有限註冊的非本地醫生,起薪為現時醫生薪酬的始點。每年批准更新註冊,可獲得加薪(待商議)。如不獲得醫委會的批核,註冊資格會被撤消(可上訴)」
○第5項、「非本地培訓醫生在 5年有限註冊期滿,等同取得『香港醫生執業試』第三部份(臨床考試)的資格。」
公道吧?人家實際有5年的工作經驗,當然可以免去這個部份的考試呀!
○第6項、「所有獲得 5年期有限註冊的非本地醫生,只需參加『醫生執業試』餘下第一部份考試(專業知識),合格後正式取得執業資格。若選擇留任在公營機構,其薪津跟具有 5年工作經驗的醫生睇齊。」
○第7項、「每年『香港醫生執照試』如常舉行,招拔外地人材。而未滿 5年期有限註冊期的非本地醫生,亦可提早參予,但仍需考取執業試的第三部份(臨床)資格。若不合格,不影響下年度的有限註冊評核。」
○第8項、「若 5年期的有限註冊期滿,仍未通過執業試第一部份(專業知識),可在 5年內繼續參加執業考試,亦可以在醫委會批准下,再給予不超過 5年的有限註冊,以在公營醫療機構公作。在新的 5年有限註冊期滿,經醫委會評核其過往共10年的經驗,准予豁免餘下的『醫生執業試第一部份(專業知識)』,而獲得正式註冊。薪津亦跟具 10經驗的醫生等同。」
《編審有話兒》覺得,這樣既能增加香港醫生與人口比例的同時,又可以確實保證醫療質素,公平透明,令醫護界不會產生抗拒的念頭,不會心生不公平而大量求去。
「事事嚴謹、令人心服」,才是保障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的最好辦法!
後記:其實在美國醫學界一直奉行「學士後教育」,即醫科生只能在取得學士資格後,才能投考。在美國想當醫生,由唸大學起算,動輒要花至少9-10年,才能取得資格。
美國以「學士後教育」來保證投身從醫者,性格成熟、並以拯救性命為己任;而非准許只有成績特高的拔尖生讀醫,以免年紀過輕,易走向急功近利,醫德虧欠;還為不同的學科:像文科、藝術科等的畢業生打開大門。只要你真心投入,什麼生物、化學可以重新修習,而非投考時的必需。
《編審有話兒》早在2019年12月發表文章,以美國的「學士後醫科教育」借鏡,為香港增加醫生的一個好方法。大家若有興致,可再閱參考:

6-2-2021《編審有話兒》
(上一篇)大陸考生眼中的香港醫生執業試,怎個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