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新冠變重症主因?

Omicron在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似有蔓延傾向。《編審有話兒》昨天看到一篇在科學雜誌發表日本名古屋大學團隊的最新研究,新冠重症率可能與個人腸道的細菌有關!

一種名為Collinsella(柯林斯)的腸道絲狀菌會生成防止病毒與細胞結合的物質,從而減低新冠病毒的重症率。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研究分析了日本、美國和芬蘭10個國家,共953人的腸內細菌,腸道益生菌Collinsella含量較高者,在染病後的死亡率低得多;而大部份的致死原因,是染疫者轉為重症的後果。

真的嗎?不止注射疫苖,連腸道益生菌的多寡也有助對抗病毒?《編審有話兒》抱著懷疑的態度,查證這個說法過往類近的醫學證據!

2019年,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在“Cell” 醫學刊物,發表“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 Prevent and Cure Rotavirus Infection”報告,指出分節腸道節絲狀菌(簡稱SFB菌)可預防和治療輪狀病毒感染。

圖片來自 Cell 雜誌

科研人員把這類被稱為「腸道益生菌」的SFB菌類,轉移到「無菌小鼠」的腸道,發現SFB 獨能立於免疫系統,有效為這種特殊的培養小鼠對抗輪狀病毒感染,治療小鼠的腹瀉徵狀!(Cell, Published: 10 October 2019

實驗室培養的“無菌鼠”(網絡圖片)

《編審有話兒》亦找到另一篇嚴重腸道發炎病人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治療研究:

研究指某些腸道共生菌群能夠平衡免疫系統的耐受平衡。一些曾接受抗生素治療的病人,因為腸道多樣性菌群減少甚至消失,會加重腸道炎症(IBD)的嚴重性,影響藥物治療效果。

圖片來自Mayio Clinic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茹毛飲血、雜食過渡至燧人氏生火、追求魚生牛扒甚至昆蟲各種“美食”過程中,產生極其複雜的消化腸道共生菌基因多樣性共融,不只能夠輔助消化過程,還有助自身免疫功能,抑制病毒。

網絡圖片

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的複雜性,在治療IBD腸道炎症已經成為最新研究課題。這趟日本有關腸道菌與新冠死亡率關係的推測,《編審有話兒》在查證之後,倒有幾成相信。

可是腸道各種共生菌基因比起人類自身基因多達100倍!現今醫學上根本難以確定共生菌與免疫系統的真正因果機制,不要胡亂相信什麼「排毒產品」「益生菌產品」的品牌吹噓廣告!

網絡圖片

亂吃這些“健康產品”,除了要付出昂貴的購買價格不能抗疫的同時,付出昂貴的購買價格甚至破壞原來的身體平衡,影響健康!

《編審有話兒》還是勸勸大家,打疫苖、多運動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啊!

9.1.2022《編審有話兒》

若你喜愛這篇文章,請給編審有話兒專頁一個like,衷心感謝

回主頁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