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文化”與「孔乙己”的十九文錢」
最近中國社會因年青人失衡的就業問題捲起了一股「孔乙己」文化。「孔乙己」源自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小說中描述一個窮困書生,常常在酒館裡吃不起飯,只能喝些剩下的酒水,情願捱餓也不肯放低「讀書人」的身段幹些低下的工作以謀生。正如湖南一名大學畢業女生發視頻哭訴,面試了三十多家公司還找不到工作。

現在的「孔乙己」文化一樣,是一種自嘲或者諷刺的心態,用來形容那些在現代社會中大學畢業後,仍無法找得合適工作的青年人。長久的失業令他們遭受到挫折,於是以「我就是個孔乙己」、「我活得像個孔乙己」、「我今天又被孔乙己了」等等,用諷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無奈!
甚麼關係?《編審有話兒》不才,把魯迅先生的原文「孔乙己」改寫了一下,烘托出孔乙己十九文錢與躺平文化的悲哀……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穿著又 破又爛的長衫,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哉乎」「之樂兮」「焉非汝然」咀巴裡哼著,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有人從書本裡看過『上大人、孔乙己』這類半懂不懂的話,索性就替他取了「孔乙己」的代名!
別人叫他「孔乙己」,他也不理你,只顧著從破長衫內排出幾文錢買酒喝……喝多就幌著頭一本正經的「之乎之乎、非也、可乎」的嘮叨不停,反為整個小酒館裡的人帶來快活的空氣……
有人在說孔乙己學問是不錯的,就是考不到秀才功名,又不肯拋下身段找活幹,只靠寫得一手好字偶爾幫人抄寫賺點小錢,經常有飽沒飽的餓著偷偷撿剩下的冷飯,多年積聚下來,頭腦變得愈來愈胡塗;可是身上的長衫怎麼破爛都不肯脫,那是唯一代表他的讀書人身份呢……
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如果沒有他,好像酒館的空氣也沒這麼暖和的了!
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的結賬,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大家紛紛點頭附和,恨不得馬上能見到孔乙己走進來。忽然有把聲音在角落響起:「他怎麼會來?聽說他實在家裡餓得忍不住偷人家的菜,打折腿了,也許是死了……老板你那十九個錢兒可沒著落了啊!」
掌櫃嘆息了一聲:「誰見著告訴孔乙己,甚麼時候腿好了就過來請他喝點酒,那十九文錢也不用還吧!」可是自此以後,終於再也沒人見到孔乙己,恐怕已經死了……這十九文錢再也不用還了!』
「孔乙己」原文太長,總數差不多二千六百字。《編審有話兒》編劇出身,為了戲劇效果及篇幅,撮寫為不到六百字。不過其中的「十九」文錢絕對是忠於原著,沒有偷取半個錢兒啊……
《編審有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