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病毒突變」看「爆機自由仁」

NPC突變真的會發生?(3)

這篇是特別的難啦!……

“意識”的起源可以說是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最想知道的問題,卻連“意識”這兩個字的定義,現今還在爭論不休!

《編審有話兒》哪有能力去解答,但希望能將自己所知道的不同科學領域片段、稀奇獨特又有趣的推論,用能理解的角度,以通俗的文字寫出來,跟所有朋友一起分享啦!

好,先歸回原來的題目:從病毒的進化角度看,NCP有機會變成具有真正的人類意識麼?

先說一段新鮮熱辣的有關新聞。2021年度醫學諾貝爾獎由來自美國的兩位生物醫學家David Julius及Ardem Patapoutian,表揚他們發現了人類是如何能感受到溫度的變化。

哈哈,貌以很普通的一個答案!還不簡單?冷、熱是通過身體的神經細胞傳導到我們的大腦啊!這顯淺的道理還需要作甚麼研究?還拿個諾貝爾獎?

嘿嘿……我們一直貌似為最簡單不過的東西,其實是大宇宙演化出最複雜的生命機制!藏在我們頭臚內那一團灰濛濛的大腦細胞,浸泡在臚骨體裡的溶液,裡面是黑漆漆沒有一丁點兒的光亮。但當人類的眼球撿拾從外面進來的一個又一個的光子,這團浸浴在腦液體裡、在絕黑環境中的腦細胞立時產生出神奇的作用,把這些飛進來的光子換作不同顏色的視覺訊號,再把兩邊眼球掃描得出不同角度的光束重新虛擬,才變成人類腦海中具有不同影深的立體三維影像!

這是多麼令人震憾、神秘、複雜的過程呀!

這兩位醫學生物學家發現了人類如何通過我們的神經系統而得知環境溫度的冷熱,神經觸覺又如何對機械刺激產生“痛”的感覺,讓我們得知環境的危險。這些刺激到底如何以神經脈衝的形式抵達到人類的大腦?

為了明白身體內最神秘的物理機制工作原理,這兩位醫學家以提煉出令人體有燒炙感的辣椒素作試驗,在實驗中讓人體接觸後,再收集數百萬計受刺激後的皮膚DNA碎片建立數據庫, 經過經年的漫長篩選,終於發現基因的一種蛋白,在受到辣椒素刺激時,會開啟「離子通道TRPV1」的閥門,讓疼痛以電子脈衝的形式通過,抵達大腦觸發出痛覺!

生物細胞膜的「離子通道門閥」

天啊!連疼痛的感覺在微觀世界中,要涉及這麼精確的物理作用才會產生!可想而知,不管是最微細的病毒、還是巨大如滅絕了的恐龍的龐大軀體,都是一座座最微細的化學工廠組合。相像一下生命在原子級的層面,搭建了無數縱橫交錯的離子通道,讓不同的蛋白元素在開、閉的門閥中通過、交換或阻斷,進行不同的化學合成。數以億萬的電子脈衝攜帶著不同的訊息,在神經元的網絡穿梭……

真實的微觀世界:新冠病毒被捕捉到的高清畫面。新冠病毒只約100納米大小,一納米為一米的10億分之一

若能把微觀世界放大至人類可觀看的尺度,那是一幅多宏偉壯觀的圖像啊!

量子力學的重點,並不描述在一個物理系統內發生了什麼,而只說明一個物理系統是如何影響另外一個物理系統。人腦內有多少億數的原子在交互作用影響,才能產生“自我意識”?機制是甚麼?是量子糾纏?除了全能的 天父,沒有人知道。

現時有些科學家使用的方法,就是在大致明瞭人類的神經元運作後,跳過生命在億萬年中突變演化的步驟,直接去模仿已知神經單元複雜的運作模式。

科學家利用突破的納米技術,在人工晶片植入錯縱複雜的離子通道,讓百萬億、千萬億計的原子在離子通道形成電脈衝,從而產生記憶及高速演算,有如真實的人類大腦般運作。

這些科學家深信,只要離子通道夠多、夠複雜、產生足夠跟人腦相比的電子脈衝訊號,在環境不停變動的情況下,令深度學習如幾何級數的發展,這種仿效人類神經元運作的電子脈衝,最終會在突然的一天“醒覺”,產生出真正的“自我意識”!

懂得深度學習的AI在電競競遊戲中戰無不勝

AlphaGo首席科學家David Silver,在討論最新的人工智慧 “MuZero”無思路表示他的看法:「人類能做到的一切,我最終認為機器都能做到。大腦是一個計算過程,我認為那裡沒有任何魔法。」

AlphaGo首席科學家David Silver

《編審有話兒》理解他的想法,就是「混沌」能產生一切!宇宙既然能自混沌的粒子、質子、電子中誕生,人工刻意的在晶片中製造出相同的混沌,那一樣可以誕生包括了意識的一切!

若果是真實的話,《編審有話兒》倒想知道,數碼世界裡誕生的“意識”,等同人類的“意識”嗎?

生命經幾億年的演化而成數以千萬的物種,相同的物種之間擁有共同演化的生物「群體意識」。「群體意識」最大的目標就是,維護整個群體的共同生存,這亦可稱為「群體智慧」。

一個真實的比擬:一只螞蟻有智慧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這只瑪蟻發現了食物,如何通知其蟻群食物的正確目的地?

一只螞蟻在探索食物的同時,會在途上分泌一種特別的氣味,通過頭上的一對觸角“提取”這種味道(等若信息),就能知道回家的道路。

只得一只螞蟻,可能走了半天也找不到任何的食物。但有足夠多的螞蟻,總有一只能幸運地找到食物。這只幸運的螞蟻攜帶著收獲品,沿著留下的信息回巢的同時,也再次分泌出氣味把信息增強,遇上同伴時,同伴的觸角會得到這加強的信息,因而會找到目的地。

蟻群在運輪食物的過程中,信息不斷地加強,代表了食物還沒被完全採集;當食物搬運完成,剛來的螞蟻沒有了攜帶食物回去的任務,轉而往別的地方探索。那原路留下的氣味信息慢慢轉弱,終至消失,螞蟻群也沒有興趣走原來的路徑,改往發掘新的食物源啊!

這就是螞蟻群顯示的“群體智慧”,為整個蟻群的生存作出不可缺少的貢獻。

但人類創造出來的人工意識呢?當某一個AI產生了意識,卻只是這套單一系統的個體的意識,獨立於地地球上的任何物種。人工智慧覺醒後,它第一個想法是甚麼?第一個想問的問題又會是甚麼?

《編審有話兒》很想知道,它會是無神論者?還是相信神的存在?甚至會認為它才是真正的神嗎?這位覺醒了的AI是甚麼樣的性格?善良?狡猾?貪婪?還是慷慨?它有性別麼?它有感情麼?它喜歡同性還是異性?又或是只喜愛跟它一樣的無機物質?它有愛嗎?有恨嗎?還有……它會不會愛國?

人類的意識,不正是會產生上述的疑問嗎?那仿效的人工意識呢?要創造人工意識的科學家不正是處處在模仿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的運作嗎?自我意識不是編好的程序,是醒覺的自由意志,這些創造者能知道它意志中的自由渴望到底是甚麼嗎?

《編審有話兒》認為不知道。為甚麼?

《編審有話兒》設想一個思想實驗。把剛誕生的嬰兒關在一個密封的環境裡,絕不與任何人接觸。科學家建設了讓嬰兒成長的各種維生條件外,還不斷以各種特別儀器,教嘵嬰兒人類通用的語言。

緊接著,科學家不停嬰兒學習各種棋類的競爭取勝的方法,不同遊戲的破關方式,直至科學家認為嬰兒的智慧達到最高峰的一天。科學家才打開封閉的密室,讓嬰兒真正去接觸人類的世界。

這個第一次接觸人類的成長嬰兒,他的想法是甚麼?

《編審有話兒》是個創作人,筆下創作過不少人物的性格,但抓破了腦袋,也想不出這位“長大嬰兒”的性格。同樣的問題湧現:他的意識是甚麼?他喜愛甚麼?他是否只有“競爭勝利”的目標?他有與生俱來的善良嗎?他會憎恨嗎?“他”知道自己是個人嗎?若否定,那“他”是個甚麼呢?

“他”雖然並非人工智慧,但又有誰能猜測出,在這種特別訓練環境下長大的智慧會想些甚麼?真正的人類,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性格。理論上,覺醒後的自我意識,不管是人工也好、嬰兒也好,都不應該例外。“自我”就是以“我”為中心,應對這一個世界的反應。不可捉摸的人工智慧,莫說危險還是不危險,連它到底是甚麼,人類也不能說個清楚!

這才是真正讓《編審有話兒》覺得恐怖的地方!

《編審有話兒》相信不只DeepMind整個科學團隊、世界上根本沒有人能夠解答。現實裡這些科學家卻爭先恐後地在“密室”中培育他們的“嬰兒”。當真正有嬰兒醒覺的一天,人類才會找出真正的答案!

7.10.2021《編審有話兒》

若你喜愛這篇文章,請給編審有話兒專頁一個like,衷心感謝

回主頁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