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會播放音樂?
《編審有話兒》沒親身經歷過,做手術的次數不算多,也沒在中途中醒過來;不過相信那是真的!因為在網上有不少論文,述說手術室背景放音樂的好處跟壞處的影響!
1914年美國醫生Evan O’Neil Kane首先把留聲機帶進手術室中播放音樂。這位醫生的說法是,優美的音樂對舒緩病人的憂慮情緒有幫助。不過……《編審有話兒》相信那只是對非全身麻醉的病人而言; 真正享受音樂的美妙,還是有權挑選播甚麼的主刀醫生啦!

應否在手術中播放音樂?霎時成為了新的熱話!有不少學術論文發表,證明音樂的好處。隨著由主刀醫生所喜歡的音樂節奏,讓操刀醫生的精神得到釋放,提高手術的質素。《編審有話兒》看過「奇妙博士」,電影開頭的Dr.Strange就是邊播放音樂邊開刀的呢!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更有一個獨特的觀點。研究指出手術室本來就是一個高噪音的地方,在整形外科跟神經外科手術中經常維持在高分貝的水平……
哎喲?這兩科目為甚麼那麼吵?神經外科容易理解,因為要鋸開頭殼骨啊!恐怖!至於整形科?隆胸不會要敲鑿東西呀……《編審有話兒》想來想去,難道是下顎的“削骨”手術?想想也難受,真難為那些勇敢整形的姑娘啊……

論據說百分之四十手術的噪音值其實超過100!這基本上跟高速公路差不多,更有大手術的噪音達120分貝的程度,那就是等同飛機引擎的巨大聲響了!噢……在“轟轟隆隆”的“鋸”甚麼骨頭那麼響啦?
音樂由主刀醫生挑選,那其他人的感受如何?複雜的手術不會只得一個操刀醫生,而且必定還有其他人,像麻醉醫生、護士助手等。你主刀高興了,其他人不愛聽那怎麼辦?喜歡甚麼樣的音樂從來都是很主觀的!
耶魯大學一個研究顯示,低年資的醫生容易受到音樂的影響,在手術室的表現評分普遍下降!當中更有不少麻醉醫生認為音樂反而讓他們感到煩躁!Anaesthesia麻醉雜誌採集了200麻醉醫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6%的麻醉醫生不喜歡主刀醫生的選曲、51%覺得會影響他們的工作!
誰是誰非現在還在爭論不休,但麻醉醫生在手術室裡的工作其實並不亞於主刀!麻醉醫在手術過程中到底擔當甚麼崗位?就只是為病人麻醉嗎?
絕對不是!
首先大家要注重一下「麻醉醫生」這個專業名詞跟“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不一樣,不能稱為「麻醉師」!麻醉醫生不屬於輔助治療,正式的稱謂是「麻醉專科醫生」!

在香港要當麻醉專科醫生很嚴格。必需是認可註冊醫生,再接受長達六年的麻醉專科訓練,考取資格試後,才成為正式的麻醉醫生。那怎麼可以隨口叫「麻醉師」呢?
麻醉醫生在手術前,先要檢查即將進行手術病人身體的健康情況,是否長期病患,制定麻醉計劃,評估手術的風險,因應作出最適合的麻醉方式。例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脊椎麻醉及監察麻醉等,避免手術期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當手術前,麻醉醫生需要先進入手術室作充足準備:麻醉藥、檢查麻醉儀器、各種監察病人的維生系統、輸血機的正常、血液氧氣的供給;還有心臟除顫器、心肺機、緊急搶救病人的用藥;萬一手術期間發生意外,能馬上為病人進行最大程度的急救!

主刀醫生負責專科手術,麻醉醫生專長病人的呼吸及血液循環,最熟悉插氣管喉、血管刺穿的高難度操作。麻醉醫生既擔當「外科醫生的內科醫生」;亦同時是內科中的「外科醫生」。手術中發生意外時拯救生命的職責,就落在麻醉醫生的肩上!
就是手術過程順利,病人在醒後麻醉醫生仍須監察病人的呼吸心跳、體溫血壓是否全面回復正常。如果說主刀醫手術「為病人治命」;那麼麻醉醫生擔當的就是「為病人保命」的工作!
醫生經常面對死亡的職業,那他們對死亡會不會變得麻木?

沒有醫生願意自己的病人死在手術床上。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是代表自己最嚴重的失敗,還有一度最難過的關卡,如何向在手術室外,正急切等待的死者至親開口?
行醫超過30年的現代著名英國腦神經外科醫生,Henry Marsh在他的著作中描述:

「我完成了例行的手術程式,把已經死亡的患者的頭皮進行縫合……手術室裡的每一個人在面對死亡和徹頭徹尾的失敗時,都不敢看其他人的眼睛。」
「在給那個死去的孩子縫合頭皮時,我要考慮怎樣去面對正在焦急等待的患者家屬。」
《編審有話兒》雖然只抽取了概略的敘述,但相信大家內心都感覺到那極為沉重的心情。一個處理生死的專業,同樣的難以面對這「阻擋不住的的死亡」!那醫生會變得感情麻木嗎?
美國資深女醫生(重症科)Rana Adwish在她所著的“In Shock”書中,這樣看待醫生的“專業感情”:

「當我們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無法救回的病人,醫學教育並沒有教我們辨識自己心理的創傷。」
Rana Adwish指出,作為經常面對死亡的醫生,只能隱藏自己的情緒。你可以為病人的死亡哭泣,但絕不能在同事的眼跟前、不能讓別人看見,否則就難以繼續處理以後的工作!
Rana Adwish寫道:
「也許你無法承受這麼多。你可能不適合做這樣的工作……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解脫束縛的辦法……有的沉溺於酒精等癮頭;有人離開行醫這條路,換另一個行業;有些人則自殺!」
也許現在大家應該理解,為甚麼香港這位年青的女麻醉醫生那麼的自責了……
19.10.2021《編審有話兒》
若你喜愛這篇文章,請給編審有話兒專頁一個like,衷心感謝
※※※
讀者朋友的信
手術台上的「倚天劍、屠龍刀」
收到一位讀者朋友的信,談她在手術前後的感受。人生,總有機會嚐過忐忑不安,在手術室門外守候的經歷;也有因疾病被送進手術室前,那彷徨無助的心情,跟我這位朋友一樣……信的全文如下:
編審有話兒:
今天看到你的文章「手術台上的……」,確實令我記起,自己亦曾在“Operating Theatres”做過兩次手術。其實我都很怕手術麻醉後永不能甦醒,變成植物人,奇怪的是並非擔心手術成功與否?所以決定要進行那兩次的手術,我都考慮了頗長的時間。
記得第一次做的手術要進行8小時,我都不知從哪裡來的勇氣,做了那個決定。確實手術前真的很害怕,但是當時唯有相信進行手術的醫生、護士及麻醉師。哈哈!現在仍記憶猫新,完成手術後護士拍醒我,說手術完成了,還問我叫什麼名字;上到病房後,當時我的狀態仍然迷迷糊糊,頭暈及作嘔,不過,手術前後都不能吃,所以你都知道沒有什麼可嘔吐。我跟家人說的第一句話。「不要碰到張床,我好攰想瞓」,那次因為手術要進行8小時,所以注射麻醉藥的份量不少,相對術後的反應會大一點。
說到第二次手術都是4年前的事,那次手術需進行大約1小時,但是等進手術室期間,真的難以敖熬過,手術室外已經是冷冰冰的,原來手術室並不是電視劇內,展示出冠冕堂皇,或許我只是在公立醫院的手術室;相信手術應有的設備都齊全,我當時亦沒有聽到有音樂,所以不知道手術時醫生是否要聽音樂。
進入手術室後要過床,其實都不知算是床嗎?因為似鋼材料枱面,那不知手術台就是這樣的嗎?躺在上面只感到凍冰冰的感覺,還覺得自己像是一隻肥大的猪,準備被人屠宰,可能我說誇張了!幸好當時有位聲線溫柔的男生出現,原來是麻醉師,他說麻醉後好快進入睡眠狀態,真是他說完我便被麻醉了。睡醒一覺,手術完成了,同樣被護士拍醒,我迷迷糊糊的送回病房繼續睡。
雖然我不太清楚麻醉師負責的工作,相信首要是了解病人的情況,手術的時間長短,才能作出適當的判斷;記得看過日劇Doctor X(米食涼子主演),亦有提及麻醉師進行手術過程中,需要注意當時病人的狀況,雖然我很怕血,血淋淋的內臟,但是我很喜歡這套劇集,每個手術個案都包含了不少現實的狀況,甚至乎有不少的人情味。
繼續支持你的人
絕大多數的病人能逃過手術大難這一關,但專責的醫生卻要每一天面對。每一個生命的丟失,必然在他們的心靈烙下印痕;但當把生命拉出死亡谷口,那一刻的重大意義,足以為這份神聖的工作,無悔今生。
珍惜病人的生命,有若珍惜自己的人生。不管病人或醫者,再不希望發生令人惋惜的憾事;願人長久,千里嬋娟……
-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23892222